日知 近思 传习

        党的十九大之后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发出号召:全党来一个大学习,增强“八种本领”。如何搞好学习?读书,是一个重要举措。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首先应是一个读书人,并做到日知、近思和传习。只有求知若渴方能腹笥丰赡,才能更好地走进新时代、适应新时代,有为于这个伟大时代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中华文化传统里,读书之所以倍受尊崇,就是因为“读书明理”“读书志在圣贤”。《论语》说:“日知其所亡,月不忘其所能,可谓好学也已矣。”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据此著《日知录》称:“手不释卷,读书常读常新,每有所得。”中国历代关于劝学勤读的名言典故,不胜枚举。

        新时代的日知,应该知什么?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与时俱进,用学习克服“本领恐慌”,既强调学习对党员干部个人本领提升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,又强调学习对社会发展、民族振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。读书,首要的是读懂新时代,读懂弄通十九大精神,认真学习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其次是读懂过去,进而读懂未来,力戒捧着已有的文凭、学位走进“一片白云横谷口,几多归鸟尽迷巢”的困境,在新时代浮云遮眼、浅尝辄止、停滞不前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于学与思的辨证关系,孔子的答案是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怠”。《论语》还说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南宋朱熹、吕祖谦编订的《近思录》告诉我们,就眼前的问题思考,由近而及远,下学而上达,不废初阶,循序渐进。

        新时代的近思,到底思什么?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“增强政治领导本领,坚持战略思维、创新思维、辩证思维、法治思维、底线思维,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把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落到实处。”这就要求我们,必须结合工作实践,不断提高这五种科学思维的水平和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实践转化,才能变成巨大财富。《论语》讲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其中“传不习乎”是说传授做人做事的学问,是否做到了真正实践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据此著作《传习录》提出: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这就是“知行合一”的重要思想。

        新时代的传习,必须习什么?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:“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,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,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。要加强理论武装,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。”这就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实践命题。为政者只有政治过硬、本领高强,并在实践中躬身践行、传而习之,才能达到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的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:“行百里者半九十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、更为艰苦的努力。”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有为人民谋幸福、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,坚持不懈做到日知、近思、传习,坚定理想信念,校正人生航向,增强为政本领,恪尽职守为民,真正成为时代先锋和大众楷模。